京巴鉴赏网

特殊人群的视野无障碍:贴心观展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 2024-11-04 18:31

特殊人群的视野无障碍:贴心观展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博物馆微信推出海外资讯栏目,将关注国际文博机构及专家学者对博物馆管理、运营、科技、文保、展览等方面的创意创新和经验总结,以思考、启发、想象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和前进道路。

近年来,海内外博物馆在提升对特殊人群,尤其是残障人士的辅助展览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博物馆的包容性议题已成为文博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为特殊人群构建高效且适宜的观展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是全球博物馆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值得深入探讨与合作的领域。这一进程要求博物馆不仅在物理空间上进行适应性改造,如增设无障碍设施、开发触觉及语音导览工具,还需在服务理念上实现转变,确保每位访客都能无碍地获取展览信息,享受文化体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地的博物馆为了提升残障人士的参观体验,开始着手提升其设施的无障碍性,以增加其展览项目和展览空间对残障人士的包容程度。如巴黎的卢浮宫为特殊观众群体提供触觉引导带、盲道和扶手等辅助设施,为视障游客提供便利。雅典卫城和雅典卫城博物馆都以方便轮椅通行而闻名,游客可以找到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触觉路面。这些道路的宽度通常足以容纳轮椅,并解决了地面不平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博物馆有时会忽略观众间不同的参观能力水平与视角差异,致使某些群体,尤其是残障人群,感到在观展过程中被边缘化。因此,构建一个既能在物理层面又能在文化层面都具备“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确保了所有参观者都能接触到展览中的信息与展品,并从中获得学习机会。通过实施“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博物馆能够具备接纳拥有多样化观众群体的能力。

如何定义“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家Roland Mace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设计概念。他提出的普遍设计理念是,要使所有产品和建筑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尽可能地适应每个人的使用需求,不论其年龄、能力或所处环境如何。美国知名教育学者Sheryl Burgstahler博士将“通用设计”进一步定义为“产品和环境的设计都应旨在使所有人能够平等使用,且尽可能不需要进行适配或专门设计”。为了符合“通用设计”的定义,产品,场馆,或环境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七项基本原则:

©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

确保公平使用

Equitable use

该设计对不同的人群都有用,且具市场价值。

确保使用的灵活性

Flexibility in⁢ use

该设计与规划考虑了广泛的个人偏好和能力水平。

确保直观性

Simple and intuitive

该设计和使用应当易于理解,无论用户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或当前注意力水平如何。

确保有可感知的信息

Perceptible information

该设计需有效地向用户传达必要信息,无论环境条件或用户与参与者的感官能力如何。

确保容错性

Tolerance for error

该设计应当尽量减少危险及意外或无意行为造成的负面后果。

确保低体力要求

Low physical effort

该设计能够高效且舒适地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参与者的疲劳感。

对使用的空间与尺寸的合理考虑

Size and space for approach ‏and use

该设计为产品与环境的触及、操作和使用提供了适当的尺寸和空间,无论用户或参与者的体型,身体素质与活动能力如何。

严格遵循上述七项原则,对于创造一个对全人群友好且包容的产品、场馆或公共环境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确保各类用户都能轻松访问与使用,还能显著提升整体的用户体验,促进社会的无障碍融合与多元发展。

如今,除了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通用设计”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公共场所,特别是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教育环境。美国博物馆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的研究员Violet Rose Arma女士指出,传统博物馆体验有时会忽略不同能力需求与观察视角的多样性,致使包括残障社群在内的某些群体感受到排斥。因此,构建一个不仅在物理空间上而且在文化层面均具备可及性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确保所有观众都能无障碍地获取展览信息与展品,并从中汲取知识。实施“通用设计”使博物馆能够认同并接纳具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多元观众群体。[1
]

隶属于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美国拉丁裔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Latino)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简称MoMA)构成了两个典范实例,它们展现了如何有效融合“通用设计”原则,以确保博物馆这一文化空间对广泛人群的无障碍访问与包容性,体现了在博物馆设计与运营中对于全纳性(Inclusivity)与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高度考量。

01 案例一:美国拉丁裔博物馆

美国拉丁裔博物馆是一所专注于展示和庆祝美国拉丁裔的文化、历史和贡献的博物馆。该博物馆旨在提高公众对拉丁裔社区的认识,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展览、教育项目和各类活动来增进对多样性的理解。它于2020年正式成立,现为史密森学会的一部分。

©The Architect’s Newspaper

美国拉丁裔博物馆中的莫利纳家族拉丁裔画廊(Molina Family Latino Gallery)尤其遵循“通用设计”的设计原则。画廊旨在创造对所有观众打造无障碍的观展体验,包括视力障碍者(如盲人或者低弱视能力者)、手和手臂活动能力受限者以及老年观众,确保画廊提供的服务具有普遍的可达性。

画廊内的空间布局与流通路径经过了精心规划,同时,对实体与数字展览组件的设计、内容的组织结构以及视觉识别系统都给予了周密的考量。这些因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参观体验。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Latino

博物馆的无障碍功能以英语和西班牙双语提供,贯穿整个画廊的实体和数字体验。

二维码 ‏

QR Codes

画廊配备了13个独特的二维码,这些二维码被巧妙地放置在展陈空间中。它们提供了对画廊内关键多媒体元素的视觉描述,以及案例,包括展出的物品、音频格式的标签文本和展览的补充信息。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Latino

实体体验

Physical Experience

- 画廊内设有清晰且无障碍的通行路径

- 观赏高度及观众可触及范围均考虑无障碍设计

- 边缘和突出部分设计有便于盲杖探测的功能

- 标签和物品设计便于阅读

- 通过地面触觉标记指示的通用接入点,让访客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取画廊和展品的视觉描述、音频格式的标签文本以及展览的补充信息

- 安静时段减少视觉和听觉刺激,使观众能在舒适且引人入胜的环境中沉浸于画廊的展览内容

- 画廊内有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 无障碍预参观材料可在线获取

- 提供触觉和多感官体验,以增强所有观众的学习效果

触觉键盘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

Tactile Keypads

美国拉丁裔博物馆的Audrey Maier女士称,博物馆与人本设计研究所(Institute for Human Centered Design,简称IHCD)合作,通过引入触觉键盘来改进触摸屏互动体验。数字互动在博物馆展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访客无法独立使用触摸屏,从而导致其无法接触到这些展览。博物馆团队通过进行专业的互动测试,创造了一种先进的无障碍界面,并提供了具体的键盘导航建议。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Latino

为确保良好的数字观展体验,博物馆还确保所有媒体和数字互动体验均提供开放字幕,并设置三个核心的数字互动装置,配备触觉键盘、视觉友好的图形和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方便不同能力和年龄的观众使用。

辅助听力设备

Assistive Listening Devices

此外,莫利纳家族拉丁裔画廊为博物馆内的讲座和剧院活动都提供了免费的辅助听力设备。有需求的观众可自由领取该设备。

02 案例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除了在展厅内配置便于行动不便、视觉及听觉障碍观众使用的辅助设施外,国际上一些博物馆还从展览内容本身着手,专为特殊观众群体打造独特的展览体验。例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推出的“Art in Sight”,便是这样一个既具创新性又充满人文关怀的项目。

©Design History Foundation

语言,为视觉障碍者打卡另一扇感知世界的窗户

作为MoMA“无障碍计划”(Access Programs)的重要组成部分,“Art in Sight”项目是MoMA为盲人或视力障碍者专门打造的观展项目。博物馆的导览人员通过口头描述、互动对话及深入讨论的形式,引导视觉障碍的观众,通过听觉与触感探索MoMA馆藏中的多种主题、展览、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Museum of Modern Art

62岁的Barbara Appel女士,曾参与MoMA的“Art in Sight”导览项目,她分享道,正是这个特别的项目,让失明的她得以重新与自己钟爱的艺术世界相连,在艺术中寻回了灵感,也唤醒了她年轻时作为珠宝设计师的宝贵记忆,这一切给予了她无尽的动力与鼓舞。

©DON EMMERT

图中,时年62岁的Barbara Appel女士正在触摸一件毕加索的雕塑作品

该项目为公众提供定期免费导览服务。由于名额有限,并为保证每场导览的顺利进行,观众需要在博物馆官方网站提前注册预约。

结语

博物馆的包容性议题不仅已成为文博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更是彰显了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何为特殊人群构建高效且适宜的观展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这不仅是全球博物馆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一项充满温度与责任的事业。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的平台,其责任重大,在于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理解,确保所有观众都能平等参与并从中受益。为此,加强国际间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通过分享实施策略、技术革新及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最佳实践的形成与传播,共同推动博物馆服务向更加包容、全面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共享空间,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融合。

注释

[1]Tips for Creating Accessible Museums: Universal Design and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2023年11月27日

https://www.aam-us.org/2023/11/27/tips-for-creating-accessible-museums-universal-design-and-universal-design-for-learning/

参考文献

Tips for Creating Accessible Museums: Universal Design and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2023年11月27日

Universal Design: Proces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heryl Burgstahler, Ph.D.

https://www.washington.edu/doit/universal-design-proce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

主要参考网站

https://latino.si.edu/gallery/universal-design#features

https://www.moma.org/calendar/pr؜ograms/33

https://ricardoshimosakai.com.br/for-sightless-moma-visitors-the-love-of-art-is-blind/

供稿丨文交办

编译丨李亚欣

初审丨徐立艺、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