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石雕:劳动者们的未来之路

发表时间: 2022-04-30 16:03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在黄杨尖山脚的小村落路下徐,有个叫做“问石”的小院落。修葺一新的粉墙黛瓦,衬托着院落内古色古香的装饰,营造出一派静谧气氛。

丁朝夕在这个院落里练字、品茶、雕琢……还有——“问石”。

木石无言,何来一“问”?作为精研舟山石雕的巧手工匠,丁朝夕和舟山石雕“结缘”的十余年,走过的是由手到心的艺术修炼之路。问师、问友、问石、问心……在他的眼中,每一块可供雕琢的石头都是有灵性的。他要问的是,石雕最终该如何臻至完美?要问的是,舟山石雕今后将走向何方?

这不是普通黑石,而是有灵性的铁莲

“我昨晚又做梦了。梦里的那块铁莲花石被雕琢成一种非常奇特的造型。我一下子也说不明白,也许能拼凑短暂的记忆碎片,把模糊的轮廓画下来……”丁朝夕随手翻动着桌上的几块石料,似乎还努力要回想起梦中所见的情景。

午后的“问石”小院里,静谧无声,花木在仲春的艳阳下泛出金光。木质的房屋,新装修后散发的木香仍在萦绕,面积虽不大,却被分成展厅、茶室、工作室等多个功能单元,铺排打理得井然有序。

在一间小小的工作室里,放置着一张办公桌,几块深黑色的石料就摆放在桌上,看起来形状并不奇特,表面坑坑洼洼,留存着海蚀的痕迹。“这种石料,是我们舟山的特产。若是缩小范围,应该说是莲花洋的特产。因此,我们将这种石料命名为铁莲花石。 ”

看似不大的石料,用手一掂却是沉重异常。乌黑的表面略有光泽,隐然有着黑铁的质感。丁朝夕拿着一枚磁铁靠近黑石,吸力顿生,显然,石中含铁量不低。“莲花洋旁的海滩上,并不会有铁矿脉,在这样一个地方,却出现了一批大小不一却含铁的圆石,你会想到什么? ”丁朝夕笑问。

黑色、铁、莲花,这三个元素凑在一起,莫非就是这莲花洋名称的由来?

相传,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普陀山附近,海中忽现无数铁莲花阻路,海船进退不得。慧锷望天祷告,海中有巨牛啃食铁莲花,引舟船至潮音洞。慧锷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由此普陀山渐成南海观音道场,而铁莲花阻路的海域被称为莲花洋。

丁朝夕说,黑石材质如铁,而表面坑洼若莲房,因此他深信,这些黑石便是铁莲所化。如此神奇的石材,且为舟山所特有,正配得上舟山石雕的非遗传承。传说的神迹,又能为精美的石雕增添文化底蕴,两者相得益彰。

把雕刻作为内心思想的表达方式

“切割、雕琢、打磨……这些工艺流程,对于舟山石雕来说只是‘小道’。与铁莲花石结缘这些年,我逐渐感悟到,一件石雕作品应该以何种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不是人为决定的,是由石料自身特性决定的。就是说,是我‘问’石,才得知它欲以何种形象面世。 ”丁朝夕把玩着手上的原石,说得神秘离奇,深邃的眼眸,仿佛能透过黑石的表面,跟黑石对话,看到它未来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丁朝夕说,跟铁莲花石相识,还是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是虾峙岛上的渔民,拖虾作业时曾经从海底捞上一块很大的黑石。当时,家里的老太公还在世,见了这块石头也是啧啧称奇,说是可以留存给子孙的宝贝。于是,那块黑石就在丁家院落中放了几十年,是丁朝夕最熟悉不过的宝贝。

年轻时,丁朝夕学过一些工艺美术的基础知识,又从事过玻璃雕刻和广告制作,多少和艺术沾边。“我很喜欢雕刻这门技艺,一有空闲就上手琢磨。以前雕过竹、木等很多材质,也尝试过把鹅卵石做成旅游纪念品售卖,但一直没有真正找到一种称心的雕琢材料。 ”丁朝夕说,这许多年来,雕刻不仅是他的一种爱好,也逐渐成为自己内心思想的表达方式。

“后来,我有一段时间去福建,与朋友合伙做石材生意。当时,我们做的是大型浮雕,这工作本身没多少技巧可言,但有机会让我真正涉足石雕,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 ”丁朝夕说,2008年左右,他结缘舟山石雕,并以此为业,持续至今。

“舟山石雕,最初也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艺。石匠雕琢生活器具、各种碑文装饰,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少了些艺术灵感。而随着生活中石器实用性的消失,今后舟山石雕的方向,必然在其艺术性上。因此,我接触石雕之后,便是朝着工艺美术方向去探索的。但舟山石雕既用地名来命名,就必须呈现出地方特色。 ”

由这个“地方特色”,丁朝夕想到了老家院子里那块仿如传家宝一般的黑石。

在“问石”之路上追求“朝夕自在”

黑石原料的获取,其实不易。它并不存在于矿脉,也没有固定的“刷新点”,很多时候,只能在莲花洋畔的海滩上,漫无目的地寻找“机缘”。

为了方便寻石,丁朝夕早些年开始,就搬到展茅居住。即使如此,他也没能攒下多少“原料”。因此,他对自己寻获的每一块石料,都“精打细算”,这也是他“问石”之路的开端。

“一块好的石材,如果贸然动手雕琢,万一出现偏差,那是要后悔不已的。这样的事情,我以前不止碰到过一回。所以,后来我用越来越多的时间去‘问’,究竟该‘修炼’成一件怎样的瑰宝? ”丁朝夕说。

“石头会回答你吗? ”我问丁朝夕。

“会的。说来很难相信,它的答案往往会在梦里出现。哦,这也许是我的睡眠质量不好的原因之一,我一年到头几乎夜夜有梦,而且多是关于石雕的。 ”丁朝夕说得很认真。

对于梦中那些离奇、模糊的印象,丁朝夕会画成图样。然后,他会请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对图样进行点评指导。丁朝夕说,袁嘉琪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他的点评指导,真是画龙点睛,让自己受益良多。

2010年,丁朝夕的第一件获奖作品《金瓜报喜》问世。这件作品雕工精细,依照石料原有形态雕琢出纹路,生动传神。但丁朝夕并不以此为得意之作,他觉得,舟山石雕不应过度追求雕工精细,试水之作其实并没有达到自己真正的想要的意境。

“石雕不追求雕工? ”我问丁朝夕,“那舟山石雕追求的是什么? ”

“追求的应该是‘自在’。 ”丁朝夕指了指展柜上的一张条幅,上写有“朝夕自在”,“我觉得,舟山的海洋文化,精髓之一就是‘自在’。归结到舟山石雕本身,就应该是自然、和谐、不刻意……”他的石雕艺术,在十多年间,也在不断向“自在”靠拢。

在“问石”小院的展厅里,陈列着一件丁朝夕新近的作品。那是用一块小西瓜一般大的铁莲花石雕琢的蟾。这只双眼怒凸,胸腹鼓起,仿佛望天而鸣的蟾,其雕琢打磨部位不足十分之一,通体造型皆依照原石的自然形态。丁朝夕抚着蟾的头部,语气中透出珍爱之情:“我‘问’这块原石时,它回答自己是蟾。我知道,无需精工细作,只要顺着它的心意,就是一件浑然天成的佳作。这,就是‘自在’。 ”

推广和传承,让舟山石雕路更宽

十来年间,随着丁朝夕的作品屡屡在各种展会中获奖,舟山石雕的名声也逐渐在国内的工艺美术品圈子里流传开来。很多朋友不惜远道而来,求一件丁朝夕的作品。

“我的石雕,如果作为工艺美术品,那么应该具有市场价值。但同时,它们也是我的心血结晶,失去任何一件都有不舍之情。 ”丁朝夕说,也许只有真正喜爱舟山石雕艺术的同道中人,才能真正读懂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真意。

丁朝夕说:“舟山石雕这种文化产品,既然以‘舟山’命名,那就应该成为舟山的一块牌子,应该是海洋文化的承载物,也是文旅融合的直观体现。 ”

正因如此,近些年丁朝夕不但组建团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宣扬推广舟山石雕,同时也积极寻找传承人,希望把舟山石雕的技艺传承下去。

“目前,网络宣传还是小有成就的,不仅在多个平台上有舟山石雕的粉丝,这种技艺也为圈内所称道。但在传承方面,却要难得多。 ”丁朝夕坦言,要找到工艺美术方面具备天赋的入室弟子,是让他很为难的一件事。

“基础的石雕技艺学习,至少需要三年,而想要真正做出成品,必然需要更多的时间。除非有年轻人真心喜爱这门艺术,甘于平淡沉寂,否则很难真正获得这门传承。 ”丁朝夕说,自己也曾经考虑过,能与舟山的本地院校合作,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来传承推广舟山石雕。他认为,这种非遗传承至今仍有市场价值,如果等得到更好的开发,不难与舟山的旅游经济融合,成为一种能代表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