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后楼的神秘传说:灵璧石漂浮在水面上

发表时间: 2023-10-14 09:02



据康熙十三年吴嵩主编《灵璧县志·镇市村集》记载:“双兴集一名双沟,城北一百二十里,黄河南岸,与徐州地相交,于河之要害,故管河主部衙设于此。” 至解放之前,高后楼隶属灵璧县管辖。

《灵璧县志·建置》记载:“灵璧旧设三乡四十里,三乡即中乡、南乡、北乡。北乡即吴城、古城、土陵、陈陵、中村、申疃、潼山、陵子、固疃、固贤、三村、陈疃,凡十有二里。”

康熙十三年吴嵩主编《灵璧县志·乡贤》记载:“高尚德,土陵堡人。初任县丞,操守凛然,人不敢干以私,直指知其才也,荐之升巴东知县。治巴二年,民安其政,暮夜清节,巴人至今称之。致仕里居,澹素谨守。故子孙相传,犹有义方之泽云。”

《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泗滨浮磬”。好像是说,灵璧石浮于水面之上。五千年前古人的传说“灵璧石浮于水上”,为什么现在却看不到了。

据司马迁在《史记》记载: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都,东原厎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珠臮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

在大禹帝时期,东边沿海,北边至泰山,南边至淮水之间的地域是徐州。淮水和沂水都已经治理,蒙山、羽山地方也都可耕种,大野泽也已汇积成湖,东原地区的水潦已去,地已平复。这一州的土壤是赤埴坟,它上面的草木繁茂丛生。田地列在第二等,赋税则为第五等。这一州的贡物是五色土,羽山谷中所出的五色雉羽,峄山之阳特产的制琴良材名桐,泗水之滨,远远看去时隐时现“浮动”的磐石,和淮夷族所献的珍珠贝及鱼产,还有装在筐子里进贡的赤黑色细缯和白色绸帛。它进贡道路由淮水船运入泗,再通于菏水,再由菏入济以通黄河。

“泗滨浮磬”是指在太阳的照耀下,泗水波光渺渺,不知何处。灵璧石在水中时隐时现,好像飘浮在水面上一样。多美的景色,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

据《宋史·高宗纪》记载,宋王朝为了阻止金兵南下,人为决河,使黄河“由泗入淮”。从此以后至清咸丰四年(1854年),黄河不再东北流注渤海,而是改流东南夺淮入海。显然,现在的黄河故道,就是原来的古泗水。

2021年8月,历时近5个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灵璧县凤山大道建设涉及大运河遗址灵璧段进行考古挖掘。遗址首次在运河考古中发现利用自然河道拓宽通济渠的证据,实证了《隋书》中关于通济渠开通的记载。是否可以说,通济渠就是古泗水故道?或者说古泗水不止一条道,有待专家学者考证。